宜宾市积极推进蚕业标准化生产,编制颁布了《宜宾市优质桑蚕茧生产技术规程》系列地方标准,在蚕桑主产区推广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,为成功创建“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”奠定了良好基础。
一、实施标准化生产,质量效益显著提升
宜宾市现有桑园48万亩,新建桑园采用良桑嫁接苗一步建园,按照“622”标准栽植,实现当年栽桑、当年养蚕、当年见效。新建或改建专业化小蚕共育室和大蚕室外简易专用蚕房,小蚕共育与仪评售茧在珙县、兴文县等主产县实现全覆盖。目前,我市蚕茧质量大幅提升,优质茧率达80%以上,缫制5A级以上生丝的优质茧比例达70%以上。
二、实施标准化生产,综合效益逐步显现
今年预计全市蚕桑产业综合总产值45亿元,蚕农茧款收入10亿元,蚕桑农业综合产值20亿元,助农人均增收22元。全市建成省级现代桑蚕产业融合园区3个,“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环境美好、产村相融”的“银珠新村”30余个。“桑树改造馒头山”、“桑树治理石漠化”等生态高效示范带动模式初见成效。蚕桑产业在经济、社会、生态方面的综合效益逐步显现。
三、实施标准化生产,脱贫攻坚成果显著
在脱贫攻坚战中,宜宾市探索出“一人两亩桑,脱贫奔小康”的精准扶贫模式及“龙头企业+专合社+共育户+蚕农”的产业发展机制。到今年底,全市127个发展蚕桑产业的贫困村按计划全部达标退出,占全市总贫困村总数的27%,助推7000余户贫困户脱贫,户均茧款收入1.2万余元,人均4000余元,凸显了蚕桑产业在丘陵山区脱贫攻坚中能扎下根、立得稳、见效快的优势,实现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同步推进的双赢目标,走上了一条脱贫奔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。